10月30日,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,80歲的呂景山等30人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、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授予"國醫大師"榮譽稱號,成為我省首位國醫大師。日前,記者慕名走訪了這位針藥雙絕的老中醫。1 大師印象《論語·里仁》:“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。”初見呂老,便是這種感覺。老人個子不高,滿頭華髮,氣色很好,雖然已八十高齡,言語不多,但思路清晰,透著智慧。赴京參加完表彰會,呂老馬不停蹄趕到石家莊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,剛返並又參加了我省召開的國醫大師先進事跡暨學術思想報告會,20多天來一直沒能好好休息。儘管有些疲憊,呂老還是一臉和氣:“我這一輩子做的事就4個字‘對藥、對穴’。”“對藥”又叫藥對,古人原以單味藥立方,即謂之單方,後來體會出藥物之配合應用,尤其是兩味藥配伍運用,其效更彰。“對穴”亦是同理,根據不同的穴性成對取穴,療效更著。說起自己的專長,老人來了精神:“萬事萬物,都是有陰有陽,相輔相成,我做的便是找到它們合適的‘對子’。”閑暇之餘,呂老喜歡讀書。“讀書可助養神,養神就是養心。”捧一本喜歡的書,在日光下細細品讀,是種享受。在呂老家,書櫃是最貴重的傢具,就連窗臺上也擺著不少書,方便他隨時取用。呂老還有一個愛好,就是聽戲。聊起豫劇里《穆桂英掛帥》《七品芝麻官》等經典曲目,老人如數家珍。“豫劇可了不得,現在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。”從小在河南長大的他,聽著久違的鄉音,回味著兒時的美好記憶。“您老喜歡唱哪段呢?”聽到這話,一旁的女兒呂玉娥笑了:“我爸愛聽戲,唱得卻不怎麼樣,他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,除了醉心中醫,別的都沒下過功夫。”2 師從名醫呂老念念不忘的傳道授業恩師,一位是近代“京城四大名醫”之一的施今墨先生,還有一位是祝諶予教授。呂景山出生在河南偃師,外公是當地名醫,經常是除夕夜還在藥鋪值守。後來,呂景山一家逃荒到我省永濟,病弱的呂景山從小便經常聽母親講外公的事,耳濡目染,他幼小的心裡有了個夢:要做能起死回生的神醫。從永濟中學畢業後,呂景山在太原衛生學校學習兩年,經推薦參加了高考。雖然當時招的是西醫學生,他仍在志願書備選項中寫下“我願意學中醫”。1956年,呂景山被北京中醫學院(現北京中醫葯大學)錄取,成為該校首批中醫學生。當時學校初創,設備簡陋,師資匱乏,但呂景山十分珍惜這一難得的機會,一有時間便捧著中醫典籍鑽研,那些在常人眼裡晦澀難懂的穴位、經絡、中草藥名,在他眼裡都是活生生、有靈性的東西。呂景山的這份勤勞、好學,首任教務長祝諶予教授看在眼裡,祝教授為此專門將自己辦公室的鑰匙交給呂景山,給他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。近水樓臺先得月,呂景山因此得以有更多機會請教。祝教授白天帶他出診,晚上給他講中醫經典、名家醫案和心得體會,為他打下了堅實的中醫基礎。1961年,經祝諶予引薦,呂景山拜施今墨先生為師,侍診左右,聆聽教誨。3 學海無涯俗話說:“師傅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”呂老感嘆,學中醫沒有捷徑可走,雖然有名醫教導,仍需要鑽研,善學巧學。呂景山曾私下裡請教同為施老門生的祝教授:“如何把施老的醫術學到手?”祝教授笑答:“只能規規矩矩、踏踏實實地認真學習,虛心求教。”學習必須先從形似開始,一絲不苟、循序漸進,認真體會老師的思路、治療風格和用藥特色。如果模仿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,說明已由形似向神似轉化,再進一步總結規律,掌握精華,融會貫通。施老用藥自成一格,經常開出二三十味藥的“大方”,卻配合得體,法度嚴謹,這絕不是簡單模仿能學會的。祝老的經驗之談,讓呂景山靜下心來踏實“模仿”。施老出診,總會帶著呂景山,這也讓他有機會從臨證診斷中汲取營養。為了不錯過施老診脈、用藥細節,呂景山身上常年裝著個小本子,隨時記錄聽到、看到的東西。這個習慣,呂老一直保持至今,問診時聽到一些偏方、驗方,總會隨手記下,再作整理。跟隨施老學習期間,呂景山將施老常用的百餘對“對藥”整理成冊,又增補了“對藥”百餘對。這就是在中醫界頗有影響的《施今墨對藥》的雛形。此後20多年,呂景山邊臨證邊研究,逐漸將藥對增至270多對。“藥材有藥性,不同穴位也應該有不同的穴性。”施老的“對藥”理論,為呂景山打開了另一扇中醫學的大門。呂景山曾學過針灸,研究“對藥”過程中,他總結前賢經驗,大量溫習醫學典籍,在精通腧穴主治性能基礎上,結合臨床實踐,逐漸發現了“對穴”的規律,並形成了獨特的取穴、針灸手法。多年後,女兒呂玉娥等傳承人將呂景山撰寫的《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》充實,定名為《呂景山對穴》。該書視角獨特,言人所未言,填補了腧穴配伍文獻的空白,豐富了針灸穴位處方學的內容。4 不改初衷“從醫60年,我只是本著‘治病救人’的初心,盡心治療每個病人。”對“國醫大師”稱號,呂老顯得很低調。“白天應診,下班後靜心把看過的病人在腦海裡過一下,哪個方子開得可以,哪些還需要改進,必要時準備複診時的處方。”行醫幾十年來,施老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,那就是“經驗要從點滴積累做起,要多臨證、細觀察、詳記錄、勤整理,學會用辯證法去指導臨床”。作為一名醫生,呂景山始終秉持“敬命求慎”的態度,認真對待每位患者。呂景山擅長治療胃腸病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痛風及各種疑難病癥,前來求醫的患者既有一國首腦,也有普通百姓,即使是一些素未謀面、來信來電求助的患者,他也會耐心分析病情,對症施治。1975年,我省組建援助喀麥隆醫療隊,呂景山被選為隨隊針灸醫生。當時,他的頭都大了,因為家裡80多歲的母親飽受氟骨症折磨,生活無法自理;四個孩子尚未成年,最小的還不到3歲;愛人既要忙工作,還要照顧家,根本忙不過來。經反覆思量,他還是剋服困難奔赴非洲,一走就是兩年多。在喀麥隆,他救治患者4萬餘人次,為中醫在海外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。當時的喀麥隆總理保羅·比亞操勞過度,患上失眠和神經衰弱,西醫療效甚微,呂景山針灸治療3次,便恢復正常。還有一名年輕的工人遭老闆批評後,一時說不出話來,呂景山扎了一針便好了。2006年,年逾七旬的呂老赴香港講學,恰逢香港中醫界搞義診,他毅然推遲返回,積极參加了義診。5 不忘傳承“除了活到老學到老,更重要的是要將中醫精髓一代代傳下去。”獲得“國醫大師”稱號,意味著扛起了更多責任,已經耄耋之年的呂老念念不忘如何將中醫葯事業發揚光大。多年來,呂老將臨床經驗整理成冊,出版了一些著作,其學術思想影響了幾代中醫人。呂景山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室成立後,呂老通過教學查房、疑難病例討論等渠道指導年輕人,並以“師帶徒”形式傳承臨床經驗。為更好地弘揚中醫葯精髓,呂老先後收徒50多人,遍佈世界各地,至今仍不定期來晉跟隨呂老出診,或與同門交流學習心得。“中醫的生命是療效,中醫的希望在基層。”多年來,呂老深感我國缺乏實用性中醫葯人才,培養一批針藥兼修、精於岐黃、誠以濟世的中醫全科醫生,是他的心愿。給後輩講課時,呂老多次提到,從醫道路上,不論是研究“學”,還是研究“術”,均宜認認真真讀書,踏踏實實工作,忠厚誠實做人。俗雲“有志者事竟成” ,即是明 證。而這也是呂老煉成一名好中醫的不二法門。本報記者魏薇通訊員韓亞鵬文/攝  (原標題:國醫大師呂景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r46lrlkmp 的頭像
    lr46lrlkmp

    2007年5月5日

    lr46lrlk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